金錢豹倒下背后:全中國的自助餐都是“黑洞”?金錢豹全線關停,內幕到底是什么? 金錢豹倒下,源于自助餐品類的“慢性自殺”? 金錢豹背后,全國3.5萬家自助餐廳活得怎么樣? 來看小編的調查。 1 爆料:“倒閉從三年前就開始倒計時了” 繼6月底北京最后一家金錢豹餐飲門店翠微店全面關停后,金錢豹上海門店也進入了休業狀態。至此,曾有 “自助餐中的勞斯萊斯”之稱、鼎盛時期在全國開有26家門店的金錢豹全線關閉。 值得一提的是,僅今年上半年,金錢豹就關閉了13家店。 小編就此聯系采訪了不少業內人士,他們對金錢豹倒下的消息,無一感到意外 。(應采訪對象要求,此處隱去具名) “金錢豹倒閉是遲早的事,從三年前賣身那會兒,就是倒計時了。當時創始人把金錢豹股權整個打包賣給投資公司,投資公司雇職業經理人來經營,這就一定會出問題 ,不管是自助餐還是任何餐飲公司。害死公司的也不是職業經理人,采購、供應鏈等任何環節都能導致死亡,這是團隊壞了 。” “最初,金錢豹通過宴會的方式,就把成本做低、把品牌做活了。加上老板用‘自有資金+貸款’方式,現金流比較流暢,金錢豹的后勤供應鏈就很強大。但隨著店面的增加,金錢豹最大的負荷也在后勤供應鏈方面。私募買來的品牌就是要獲利,就把后勤系統砍掉了,但是這是金錢豹的競爭力,是可以統管全國20幾家店的基礎 。” “不倒才怪” “產品以數據為導向,不從客戶角度出發” …… 他們認為,金錢豹3次轉賣,短短幾年內換了7任總裁,在管理上和與資本方的協調上,都是導致它倒閉的致命因素 。 2 都是自助餐的錯? 很多行業人士認為,金錢豹的衰落,除去品牌內部因素,并非全部是高端餐飲凋零的客觀原因,也跟自助餐的“基因”有關。真的如此嗎? a、 “扶墻進扶墻出”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比格的創始人趙志強說,在過去,人們對自助餐的認識就是“產品豐富,超值,多吃”,“扶墻進扶墻出”。因此自助餐廳們多是以數量取勝。但當社會物質資源越來越豐富,人們開始追求品質,消費升級被不斷強調的時候,以量取勝的自助餐廳自然就變成不高檔的代名詞。 這也從側面印證了金錢豹衰落的必然:曾經人們把金錢豹當社交貨幣,可以炫耀的資本,但如今的自助餐廳很難做成社交貨幣。 “畢竟去炫耀我占了多大便宜,不是一件太有面子的事情 。”上海五月羅馬海鮮自助餐廳的相關負責人如是說。自助餐有一個吃回本的原始念頭,要從這個基點上去打造品牌,就容易產生性價比高的品牌標簽。 b、 開店模式“反潮流” 透過引領消費潮流的上海,或許可以看到自助餐的縮影。 在采訪中,有業內人士透露,上海本地沒有做得特別好的自助餐品牌。其中一個重要問題是,在“三高一低”的壓力下,很多品牌的店都越開越小,但自助餐卻無法回避它對大面積店面的需求。 大多數受訪者都提到,為了能陳列更豐富的食材,自助餐廳的面積普遍都在500-1000平米。而即便是自助,如此大的店也需要相應的服務人力配比。 這在上海這樣寸土寸金的戰場里,生存壓力可想而知。這似乎也注定了,自助餐品牌在“三高一低”下難以走遠。 c、 門檻最高的餐飲 五月羅馬海鮮自助餐廳相關負責人告訴小編,在做自助餐之前,他的想法很簡單,若對出品沒信心,就靠多來彌補,可是后來才知道,這是門檻最高的餐飲 ,又累又不賺錢 。因為做自助餐就是要有豐盛的感覺,擺檔一定要擺得多,對面積和食材渠道要求都很高,意味著成本高、投資高、回本周期長。 多位自助餐運營者提到,要想做好自助餐最重要是供應鏈。 多倫多所屬東園集團副總經理許敏說,自助餐和其他餐飲不一樣,這是一個上千萬的重資本運營模式,需要大量采購、儲存,這需要雄厚的資本支撐 。自助餐廳的采購壓力很大,如果食材經過中間商的幾道轉手,新鮮度很難保證。說白了還是供應鏈,小品牌根本做不起來。 其實,金錢豹也是敗于此,如上述所說,“砍掉后勤供應鏈相當于砍掉了掌管20多家店面的命脈”。 3 金錢豹倒了,你還能想起誰? 金錢豹倒下了,那么在全國范圍內比較出名的自助餐品牌,你還能想起來誰? 不止一個受訪者回答小編:“這個問題把我問住了”,“算得上全國一線的還真沒有”,做得比較好的也都是區域強勢。 在大眾點評上,小編查到一個數據:全國的自助餐廳總數約35000家,自助餐廳最多的是深圳、成都、上海,分別都在2000家以上。 那么,問題來了,在這么大的一個體量里,為什么稱得上是一線的自助餐品牌卻鳳毛麟角? 在全國,目前做得相對較大的自助餐品牌多倫多,發家于揚州,在全國有100多家直營店,但其在上海只有5家店,其大部分店面都開在二三線城市,甚至蘇北地區的大部分店面在四線城市。目前的發展重點仍集中在二線城市。 目前在全國有68家店面的韓風源燒烤涮自助餐廳,有40家店都位于河南,只有區域的知名度和影響力。 另外還有深海800米,主打的也是中低端自助餐市場。 甚至,在全球,自助餐的品牌化程度可能都不高。why? 4 自助餐不是一個品類,而是一種模式 或許如一位智者所言,自助餐利用了人性的貪婪,但貪婪會反噬掉業者 。所以注定了,所有經營者都要在“消費者想吃回本,經營者想賺回本”這個原始的經營漩渦里博弈。 顯然,已經有自助餐經營者意識到這個問題。 比如,一線城市的一些自助餐,已經開始“變異”。 比格披薩創始人趙志強就表示,消費升級下,自助模式的內涵需要轉移,產品更應該從“大而全”轉移到“小而精”。 在他看來,未來自助餐的機會是:不能再靠自助模式打市場,而一定要聚焦品類,甚至是爆款單品。 比如,二三線的一些品牌,已經開始嘗試宴會主打、“自助+點餐”等突出場景化、“去自助化”的嘗試。 可蘭牛排自助餐廳創始人吳少輝說,在考察了一二線城市的一些新趨勢之后,他們發現“自助餐+點餐”是未來的新形式。更重要的,點餐制還增加了類傳統中式正餐的服務,顧客的認可度和接受度非常高。 方家品牌管理公司總經理方郁凱提出,自助餐不要傾力在自助的運營上,宴會是一個提升營業、降低人工資本的一個版塊,比如婚宴就是一個剛需。 不過,也有多位受訪者提到,自助餐“產品豐富,選擇多,性價比”的優勢將一直存在。 可蘭牛排吳少輝認為,一二線城市的傳統自助餐模式逐漸式微,但在三四線城市還會有市場。在那里,客單價定價只要不超過當地人請客的人均價格(比如人均60左右),“產品豐富、性價比高”的優勢就能凸顯。 對于自助餐的未來,小編更認同比格創始人趙志強的觀點:自助餐不是品類,而是一種模式。 如他所言,做餐飲的邏輯是:先選擇賣什么,再選擇怎么賣。先選品類,再選模式。模式就像廚師手里的刀,廚師賣的是飯菜,而不是刀。而現在很多經營者都把自助模式當成品類去賣,把刀當成飯菜去賣 。 | 餐?飲?問?答
服務案例
|
|